博客年龄:16年10个月
访问:?
文章:362篇

个人描述

沈嘉柯:著名作家、评论家。中国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之一。作协会员,担任过心理杂志编辑,文学杂志主编和报纸评论员。约稿、转载、影视改编与活动合作等商业邀约,请致信沈嘉柯联系:shenjiake1982@qq.com

沈嘉柯:遇到《红楼梦》假新闻,不懂时先听专家说法

2013-10-03 14:38 阅读(?)评论(0)

自己不懂时先听专家说法 

长江商报消息   特约评论员 沈嘉柯

 要说中国文学里还有谁的手稿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,那只能是曹雪芹的。光明网的一则消息“《石头记》后28回手稿重返中国”,顿时令读红爱红研究红学的人激动了。没多久,各大网站转载了消息,又没过多久,纷纷删掉了消息,其中包括光明网等知名媒体网站,让大家白高兴了。

坦诚地讲,我第一眼看见这消息,立刻知道是假的。作出判断的原因也很简单,因为作为红学爱好者,我算是常年关注各类“红学”学术文章。《红楼梦》原稿被找到的消息,曝出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。不过我只会相信学界的主流研究,不会信小道消息,更何况是这种违背基本文学常识的假消息。

跟这件事类似的,是今年7月,作家马伯庸游览了河北衡水市冀宝斋博物馆,却意外发现馆中的大量收藏竟是拙劣赝品的事情。他随即撰文《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》,揭开民间文物收藏圈中空手套白狼的把戏,引起舆论哗然。那些年代混乱、奇形怪状、毫无工艺水平的器物,能够堂而皇之地陈列于馆中,并且该博物馆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拨款资助,官方网页的介绍中也写明该馆投资5400万元。

好奇之心人皆有之,耸人听闻最扣人心弦。但越是惊天发现,越应该谨慎地走正规渠道发布。光明大道不走,仅是微博发布一条小消息,而且还是一条两年前的旧闻重新包装再拿来炒。手段如此拙劣,没文化也毫无技术含量,还有大量不明真相的网友转帖评论,这恐怕才是最令人担忧的。

目前,社会大众对专业人士的信任度非常低。其部分原因,的确是个别专家丧失了职业操守,这个工程那个项目,为了私人的蝇头小利而敷衍扯淡、表态帮忙,毫无责任感;另外一部分原因,就是“反智反专业”的心理在民间迅速蔓延,最典型的现象是大众宁愿相信所谓的民间学者,而不相信学界的主流观点,这造成了真知反被谬种淹没的可悲局面。

不管是大众,还是媒体,在谣言传播之时,首先应用自身具备的文理常识判断其虚实真伪,而不是趋之若鹜地先转发了再说。水变油也信?《红楼梦》手稿这么好找也信?而且还是法文版本也能信?这些假的如此彻头彻尾的信息会被大肆流转,除去媒体把关不严的责任外,还折射出大众的思维僵化,耸人听闻者能获得如此可观的转发量,也正是利用了这种乌合之众的心理。

尤其让人无奈的一种影响是,假消息一出炉,很多人便开始幸灾乐祸——这下红学家们该惊呆了吧,得重新研究好混饭吃哦。究其源头,还是来自大众潜意识中对红学研究者一本小说吃一辈子的冷嘲热讽。这种心理来自于思考的懒惰和对专业与智识的缺乏敬畏。伟大而深邃的文学经典,足够专业研究者以一生之力去潜心研究,这是做学问和文化传承的根子。真要到了鉴别真伪,守卫文化底线的时候,还是得靠专业学者。譬如马伯庸,他本身也是做历史研究的学者,所以他的一篇博客能让假文物彻底曝光,顺便普及了文史知识。

说到底,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,先别急着站队,而是把握好一个原则——尊重主流学界的意见,先听听专业人士是怎么说的。

耸人听闻者能获得如此可观的转发量,也正是利用了这种乌合之众的心理。
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  出版作品  平行塔   沈嘉柯    沈阳出版社    2012年4月

“这是一部推理小说。潜藏已久的恶意预谋,就此开始运行,逐渐逼近谜底……”——美国《侨报》

“《平行塔》观照被命运遗弃的那一群人,追究犯罪的动机,逐步向着探究人性深处的困境前行。这样的“社会派”作品的出现,意味着中国的推理类型文学也步入了成熟的阶段。”——《 中国青年报》

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文学博客群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literature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