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年龄:16年10个月
访问:?
文章:362篇

个人描述

沈嘉柯:著名作家、评论家。中国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之一。作协会员,担任过心理杂志编辑,文学杂志主编和报纸评论员。约稿、转载、影视改编与活动合作等商业邀约,请致信沈嘉柯联系:shenjiake1982@qq.com

唐唐不是张国荣的遗物

分类:评论
2013-04-02 16:58 阅读(?)评论(0)
唐唐不是张国荣的遗物
文 / 沈嘉柯(作家) 
 
      张国荣逝世十年,喜欢他的歌迷影迷,都在表达浓厚哀思,我也没例外,找出十年前执笔的心理杂志专题,重温怀念。不过,也顺便看见一条《张国荣男友为爱单身10年》的新闻。这新闻特别令我犯嘀咕。尤其是,有的媒体转载时还附带反问“唐唐形容憔悴伤感,你能有这样痴情吗?”
      难忘伤逝恋人,本来是他人自己的事,但是很多媒体特别喜欢把伤痛美化为痴情,这属于人性里最隐匿的残忍。这些媒体之所以喜欢这样做,又恰恰是因为,在大众的潜意识里,有这样的心理需求:
      粉丝们众目睽睽看着,你是真爱吗?是的话,那就要为逝去的爱人“守节”。你要是找了新欢,那就是背叛了万千人心中热爱的“哥哥”。
      观众们每每看了这种故事,心理投射格外感动,把未亡之人受的巨大折磨,完全当一种审美来享受了。文学艺术也特别喜欢歌颂这样的长情,比如杨过在山崖边一等十几年。可那是武侠小说,不是真实的人生。
      当然肯定不是所有粉丝都这样,但有这种态度的也不少。这在本质上,就是变相又隐型的“民意胁迫”,藏在千年文化意识的基因里。恐怕当事人自己都不能接受自己重新开启人生,因为会有道德负罪感。
       一个人不是另外一个人的遗物,怎么能如此赞美其单身10年?正常的感情,有痴迷执着的成分,但如果过于执着于悲伤,其实会在大脑里形成病灶。
      人在感受到“深刻伤痛”时,大脑伏隔核更加活跃。伏隔核是大脑快感回馈系统的一部分,受到刺激时,会充满了令人产生快感的化学物质多巴胺。
      说得通俗点,痴情执着,就是病态心理之一。发展到严重程度,就变成王菲唱的一句歌词那样“天天把折磨当享受”,变成对悲伤上瘾。试问,观众爽了,当事人自己呢?当事人的亲友呢?唐唐也有亲友,能忍心看着他这样自苦?
      中国文化太强调活人之悲,以此判断情感的深度。但请认真细想,逝去之人,谁会愿意自己所爱的人,如此痛苦?张国荣最后一部电影《异度空间》扮演一个心理医生,他自己就已陷入抑郁症泥潭,反而还尝试去拯救别人。
      如果真爱一个巨星,也该爱惜他的恋人。应当鼓励他走出悲伤阴影,寻求辅导和帮助,回到正常的生活,而不是一直孤独,过得不快乐。
      把对逝去恋人的爱,内化进心中,才能进入感情的最高阶段,从悲伤升华为哀悼,情感与记忆融为一体,继续带着怀念,过好自己的人生。
(刊于《长江商报》,见报有删改)
http://www.changjiangtimes.com/2013/04/438454.html
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