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嘉柯:我们这一代的怕和爱
见报标题《80后的怕和爱》
原载《贵阳日报》2013年6月3日
前一阵《人民日报》发文探讨青年人的“暮气沉沉”和“不再做梦”。这种预设了价值判断的探讨,近乎生造概念,容易让人产生误解。
判断一代人的精神气质,是很容易被日常表象所迷惑的。生活不易,抱怨几句乃是人之常情。我也是80年代人,同龄人相互交流,供房子辛苦,生活成本高,竞争激烈,压力巨大,大家热烈怀旧,这是嘴巴里永远嚷嚷的主题。
但是,拿这些情绪发泄作为时代气质的判断依据,你信吗?我是不信的。光听嚷嚷是不靠谱的,关键是看脚是怎么走的。中国这几十年的社会发展,其实也类似一个小家庭。家庭这个基本的社会单元,映射着大社会的构造成型。几代人的“原始积累”,才会有未来一代人的良好发展。
恰恰是80年代人,买下了最大比例的商品房,他们成为社会稳定的中间阶层。今日之房奴,让下一代,乃至下下一代人居有定所。即便按照现行法律,还只有70年土地产权,但这个立法思路,据曾经参与当年确定年限的法学专家说,是因为50年太短,90年太长,取中而已,未来不排除会有修改可能。
这意味着,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整个阶段,出生成长的这两代人,累积了至少可以供下三代传承的“社会财富”。有恒产者,有恒心。
大多数青年不上班了吗?大多数青年人放弃个人努力了吗?大多数青年统统卖掉房子去旅行吗?大多数青年沉沦了吗?并没有。事实上,大多数青年在纳税,在工作,在生活,在爱,渴望的是把日子过稳过好,怕的是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制度,担心哪一天被强权伤害了无力反抗。
套用一句陈奕迅的歌词,我们这一代人要的,是稳稳的幸福,来抵挡生活的残酷。有那么一点自恋小悲情,但和暮气沉沉是两码事。
其实不止我们这一代,每隔几个时代都差不多。那就是和同龄人一起玩得开,谈得来,相互鼓励容易沟通,但和上年纪人在一起不自在,没话讲。原因也简单,对家庭婚姻事业的看法,对个人自由和生活的要求,不同年代人心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早就天壤之别。
不同年代人所理解的“做梦”,根本就不是一回事。低头做自己的事不是暮气沉沉,每天高喊高唱也不等于朝气蓬勃。精神气质,是要往内里去观察的。这正如心理学中长期蹦跶的活跃,有躁狂症嫌疑。他们看我们暮气沉沉,我们看他们还觉得是打鸡血呢!个体成长结束青春期了,就应该走向社会化,这其实是社会成熟的表现,是进步了。过往年代那些人为刺激爆发的青春期,过于漫长和文艺浪漫化,宏大高蹈沦为虚无,肥皂泡一样飞快破灭,反倒造成严重退步。
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